|
|
|
作物叶片发黄,该施肥还是该打药?别急,先找准原因再说时间:2025-01-16 09:52:08
在蔬菜、果树以及大田作物的栽培管理过程中,黄叶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很多生产者常因不能准确判断发生的原因,而分不清是该施肥还是用药,从而因错过最佳应对时机,让原本很容易就可以解决的黄叶问题日趋严重。 作物叶片变黄意味着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物质的叶绿素,发生了分解或者合成不足,这样一来作物生长就缺少养分来源,会直接表现为延缓植株生长和产量形成速度。造成作物叶片发黄的原因有多种,既包括肥力供应不足、生长环境不适宜,也包括虫害、病害。准确区分和判断造成黄叶的原因,是及时有效避免由此带来的生产损失的关键第一步。 生理性病害
不同的作物叶片之所以会呈现不同的颜色,主要是由于叶片里面含有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色素物质,在光照条件较为适宜的时候,叶片里面的叶绿素类物质含量增加,所以在天气晴好阳光充足的环境下,我们看到的作物叶片往往都是深绿色甚至墨绿色的。 但是,在光照不足的时候,叶绿素的合成能力下降,但与此同时,本身所含有的叶绿素却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分解,这样一来叶片里面的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在叶片中的占比就提升,类胡萝卜素主要包括呈现黄色的叶黄素和呈现橘黄色的胡萝卜素两种,所以光照不足的情况下作物叶片会发黄。
温度偏高的情况下,作物的呼吸作用增强,叶肉细胞的生命周期因代谢过于旺盛而缩短,在此过程中叶绿素的分解速度也会加快,当新合成叶绿素的速度小于分解速度的时候,叶片就会发黄。 在持续低温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和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下降,此时作物本身养分的供给能力受限,为了抵御低温,细胞需要消耗更多能量,等细胞养分入不敷出的时候,叶片就会出现失绿症状。同时低温会给作物发出诱导休眠信号,从而引起植物体内脱落酸等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造成叶片发黄。
在发生土壤淹水时,土壤中的氧气含量急剧下降,此时根系的呼吸作用就会因为缺少足够氧气的供应而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到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向地上的有效供给能力,持续淹水还容易造成根系缺氧致死,或因根系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等物质,对根系造成毒害。根系的不良状况会造成地上部植株生理代谢陷入混乱或停止,进而变现为叶片发黄。 在土壤发生干旱缺水时,根系生长发育受阻,吸收能力下降,地上植株水分供应不良,此时植株体内的脱落酸等促休眠的激素含量增加,出于自我保护,植株就会让下部一部分老叶脱离,以减少对水分的需求,此时叶片也会从下部往上逐渐开始变黄,不过上部未枯黄的叶片,往往呈现深绿色。
因缺素造成的叶片发黄较为常见,但表现特征有明显差别,以下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因缺素导致的黄叶特征: 缺氮黄叶:最早表现在底部的老叶上,因为氮在作物体内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缺氮的时候老叶中的氮会转移到新叶上,缺氮造成的黄叶在整个叶片上分布比较均匀,不会呈现点状或斑状褪绿。 缺钾黄叶 :钾在作物体内也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因此缺钾时最早表现的变黄也出现在老叶上,不同于缺氮发黄,缺钾在叶片上最早体现为叶片边缘变黄,然后逐渐向内蔓延,由黄变绿的界限相对比较明显,并且严重时发黄部位会出现像火烤过一样的焦枯。 缺铁黄叶:铁元素在作物体内的运输能力较差,发生缺铁时,老叶由于“先发优势”往往铁含量仍充足,但新叶会因为铁元素供应不足而出现黄叶症状,缺铁的一个典型表现是叶肉变黄,但是叶脉仍保持清晰的绿色纹路,并且叶肉不会出现斑块状的失绿。在土壤偏碱时,容易出现缺铁。 缺镁黄叶:镁是叶绿素合成的必须原料,供应不足时,叶绿素合成受阻,随着原有叶绿素的逐渐分解,叶片就会出现黄色。缺镁造成的黄叶,往往呈现黄白色,发生的部位多为中下部的老叶片,并且多是表现在叶肉上呈现明显的斑块状褪绿,严重时叶片也会焦枯翻卷,发生时间多为作物生长中后期。 应对措施:生理性病害造成的黄叶,对设施生产的蔬菜作物而言、创造适宜的温光水肥环境,可以及时有效解决,其中较为适宜温光环境是基础。在发生缺素的时候,比较高效的应对方式是喷施叶片肥,频率为每5-7天一次,同时要注重根部追肥,以确保营养元素的持续供应。 虫害虫害造成的叶片失绿分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两类。 地上部的虫害造成的黄叶通常是由蓟马、蚜虫、白粉虱、红蜘蛛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所致,从特征上看,这些造成叶片黄化的害虫通常体积都比较下,因此在黄叶的表现上,一般也呈现密密麻麻的小点状,同时伴有叶片翻卷皱缩、光泽度差等症状。 地下害虫造成的黄叶包括金针虫、地老虎、地蛆等体型相对较大的害虫,这类害虫引起的黄叶多半是从底部开始,并伴有明显的叶片失水萎蔫特征,萎蔫在中午前后表现明显,在夜晚会有所恢复。 侵染性病害
与缺素等生理性病害和虫害造成的黄叶不同,细菌性病害具有传播侵染性,原因是这些病原细菌在繁殖和生活过程中,需要从叶片中吸收大量营养,在此过程中对叶肉细胞造成伤害,甚至造成叶肉组织坏死,进而造成叶片局部变黄,并在持续侵染中,变化褪绿部位逐渐扩大。 细菌性病害造成的作物黄叶,在蔬菜生产上以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番茄青枯病较为典型,变黄的部位在最初为颜色较为浅淡的褪绿,而后褪绿逐渐明显,范围逐渐扩大,在环境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在叶片的背部会出现开水迸溅过一样的瘢痕,但是在中午晴好或温度较高的时候,水斑褪去,中心部位干枯发白,对着阳光看能有较为明显的透光感。 严重的情况下,叶片发黄的部位会出现菌脓,并伴有臭味,不过在黄瓜、甜瓜叶片上发病时,臭味不太明显。受细菌性病害侵染的植株,维管束通常会变褐色,劈开后,有菌脓流出,此时的臭味较为明显,这是细菌性病害区别于生理性病害、虫害、真菌性病害等其它原因造成的黄叶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 防治方法:真菌性病害的防治,首先是做好土壤和种子、种苗的消毒,一旦出现症状,可喷施春雷王铜、可杀得三千等铜制剂,也可以使用中生菌素等植物抗生素药物。
引起黄叶的真菌性病害种类较多,包括霜霉病、灰霉病、疫病等等,这类病害与其它原因造成的黄叶最明显的区别是在叶片褪绿发黄的部位的背部,会出现霉层,霉层即便是在空气干燥的情况下也不会消失,如果从病斑部位对着阳光看,透光性比较差。 防治方法: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加强水肥供应提高植株抗性,是应对真菌性病害造成黄叶的“釜底抽薪”之举,同时要注意种子和栽培环境、土壤的消毒,一旦发生病害初期可选用多菌灵等光谱性杀菌剂进行统防,但在出现症状后,需要先准确判断病害类型再用药。
病毒的种类比较多,从目前的生产作物来看,在以番茄为主的茄科作物上发生的频率较高,并且病毒的种类也相对较为多样,因病毒造成的叶片黄化,往往不呈现片状分布,但会伴有明显的皱缩、花叶,这是与细菌性和真菌性病害造成的黄叶的一个明显区别,而与生理性的原因造成的黄叶的一个明显区别是病毒病在发病时有明显的中心株,然后以中心株为核心逐渐向四周扩展。 相对于其它原因造成的黄叶,病毒病造成的黄叶更加难以防治,主要原因是植物病毒在一旦入侵到植株体内,就无法在确保植株生长状态下被杀灭,而只能采取钝化方式使病毒减少复制以减轻对植株的伤害。 防治方法:防治病毒病造成的黄叶,最有效的方法是选择抗病性比较强的品种,其次是对种子用10%的磷酸三钠处理钝化,效果良好,但是在播种前要洗净种子,在发病后可选用阿泰灵等药剂进行病毒钝化喷施。另外,病毒主要靠磁吸式口器的蚜虫、白粉虱等害虫传播,因此防虫,是减少病毒病造成黄叶的重要方式。 结语作物出现黄叶后,准确判断病因是关键第一步,总的来看,如果有中心病株,基本可以判定为侵染性病害所致,如果是均匀分布则生理性病害可能性较大,如果出现菌脓就是细菌性病害,有霉层则是真菌性病害,出现花叶皱叶则病毒性病害的可能性较大。基于以上规律,判断好黄叶属于哪一类,在科学防治黄叶上,就可以确保不出现方向性错误。 |